1. 广东清明放假旅游攻略
1.香 椿。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,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,第一次采摘的,称头茬椿芽,不仅肥嫩,而且香味浓郁。
2.艾 草。每年清明节前后,也是艾草长得最鲜嫩茂密的时期。客家人喜欢到山野间摘一些艾草,将它们制成美食。清明时节,大家爱吃的青团耶包裹着艾草的清香,一口下去,甜蜜间满满的春天味道。
3.荞 菜。荞菜是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时令菜,在广州又叫“清明菜”、“思亲菜”。对于广东人,尤其是广州人来说,吃完荞菜炒烧肉,这一年的“行清”任务才算完成!
4.春 笋。清明节前后的春笋,可谓是离春天最近的第一口鲜。清明节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时候,这个时间的春笋最为营养。
5.马兰头。马兰头又名马兰、红梗菜,有红梗和青梗两种,均可食用。清明节前口感较鲜嫩清爽,开水烫一下凉拌或者清炒,或者和豆腐干干拌后点上香油,可那种清香令人着迷。
6.韭 菜
说到春天要吃的时令菜,不得不提到韭菜。在懂行人的口中,韭菜属于“瘦物”,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,可帮助瘦身并促进食欲。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由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,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,有助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。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、维生素a,因此,韭菜若与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。韭菜还有“春食则香,夏食则臭”之说,要品尝至鲜之味,可要抓紧呢。
7.蕨 菜。蕨菜又名吉祥菜、龙爪菜。每当冰雪消融、春回大地的季节,正是采蕨的黄金季节。蕨菜吃起来清脆细嫩,滑润无筋,味道馨香。
8.荠 菜。清明前后的春天,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、昏眩,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,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“春气者诸病在头”。清明节之后,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。荠菜可降血压、健胃消食、疏通肠胃,治疗胃痉挛、胃溃疡、肠炎等问题。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,含有蛋白质、胡萝卜素、钙、铁、磷以及维生素b1、b2、c等,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,还具有强筋健骨、明目养肝、润肺和中的作用。
2. 广东清明放假旅游攻略视频
湖北不同地方处理方法不同,先和村委联系下,只要你不在高风险区,且是绿码,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也有,基本是没事,要么就是居家隔离。
3. 广东清明假期好去处
当前清明节假期临近,返乡祭祖人员增多,人员流动量增大,疫情传播风险将增大,全县各级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起带头示范作用,同时要引导和宣传身边的亲朋好友,清明期间非必要不出省、市,不出境、不前往省内中高风险地区城市,减少人员流动。同时要积极劝导在中高风险地区,尤其是深圳、东莞等地区的人员不返德。
开展文明祭扫,携手共抗疫情。倡导通过举办家庭追思会、撰写缅怀文章和殡葬服务场所代祭扫、网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缅怀先烈,追思先人。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,尽量不返乡祭扫,少去现场祭扫,减少祭扫人数,避免聚集性祭扫活动,防止疫情扩散和反复。
4. 广东清明去哪里玩
清明节由来:在春秋时期,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,就流亡到了国外。在逃难的路上,由于又累又饿,无力站起来。跟随他的臣子也找不到能吃的食物,就在这个时候,一个叫介子推的臣子便悄悄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晋公子重耳吃了,重耳吃了以后渐渐地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这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,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后来,重耳做了国主,历史称晋文公。晋文公登基后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众多功臣,但是唯独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不在乎功名利禄,带着自己的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。
晋文公听说了这件事情后,羞愧难当,便亲自带人去找介子推,然而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。由于山高林密,找不到介子推,于是便有人给晋文公献计说:从三面放火烧绵山,把介子推从绵山里逼出来。大火立即烧遍了绵山,然而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: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面死去了。
晋文公看到以后,淘淘大哭。晋文公在这颗树下发现了一片衣襟,上面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
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,到了寒食节,晋文公带着大臣们来绵山祭奠介子推,竟然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了,于是就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并且昭告天下人,定寒食节的后一天为:清明节。
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
5. 广东清明放假旅游攻略图
1、广州:行清,吃芥菜,敬酒
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,有在正清当日“行清”的习俗。“行清”与踏青不同,踏青是郊游,“行清”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。
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广州人祭祀完了后,分了猪肉,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,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,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“清明荞菜”去炒着吃。
2、惠州:敛糕祭祖、插柳,敬酒
清明的惠州,除了踏青、祭祀、扫墓等习俗,还有身带末草、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。在惠州本地习俗中,焚烧祭品以及供奉“三牲”、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。用敛糕祭拜先人外,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'传统风俗。
清明前后,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,这是惠州的老风俗——插柳。惠州人相信,柳枝和桃树、菖蒲、艾蒿等花木一样,都具有辟邪作用,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,是为了祛秽。
3、东莞、韶关:拜山、吃艾粄,敬酒
在东莞,清明期间扫墓叫“拜山”,也叫“挂纸”。讲到祭品,清明节比较讲究的,苹果代表平安,甘蔗代表节节高升,乳猪(代表)全家富贵。
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,而在东莞凤岗,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,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。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。
4、潮汕:食薄饼,朴籽粿,敬酒
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,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。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。明郭子章《潮中杂记》说:“潮之葱糖,极白极松,绝无渣滓。”由此可见,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。
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。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,杀戮掠夺,民不聊生,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,饥不择食,只好采摘朴籽叶、果籽充饥,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,故有“清明食叶”民谚。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“朴籽粿”的风俗,沿袭至今。
5、河源:迄今仍吃清明粄,敬酒
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,到了清明时节,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“清明粄”。清明粄食而不腻,属药膳一类,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。
在清明前夕,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,用来制作清明粄。常用的草药有艾草、麻叶、鸡矢藤、清明菜(白头翁)、莘菜、枸杞叶等。
6、肇庆:食蔗要食到尾,敬酒
在肇庆,按照旧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,寓意欢欢喜喜、甜甜蜜蜜。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,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,不能没吃完就扔掉。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,善始善终。
7、佛山:插柳纪念忠臣,敬酒
在民国前,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,即开村之人。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,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。
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。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。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。第二年,老柳树死而复生。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,以示怀念之情。从此以后,群臣百姓纷纷效仿,遂相沿成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