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武汉民国游轮
江岸区目前最好地段是沿江大道武汉天地附近,此地段的房价均价达到四、五万元每平,为武汉之最。此地段彰显了武汉的码头文化渊源,民国风的武汉关、江汉路步行街,全国闻名;新四军办事处及众多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武汉活动的历史遗迹建筑,也非常有特色;大型游轮码头,让外地游客为武汉夜晚的灯光文化惊叹不已,最好地段的判断,名符其实。
2. 武汉长江两岸游轮
武汉到上海长江游轮旅游,票价应该在五六千左右,时间安排肯定也要比常规的渝宜线多几天时间。从武汉出发,沿途经过九江,池州,南京,扬州到达上海。价格方面要看你对邮轮的选择,目前三峡游轮船票预定k8凯发官网上有总统7号,凯悦号,传奇三条船可以到上海去,其实你时间充裕可以选择从重庆出发,最精华的三峡游就是从奉节段开始,一路游玩下去,在武汉上船景点就感觉精简了一大半。
3. 武汉民国风情游轮
武汉轮渡 一年四季全年无休得,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是正常运营 ,往返汉口和武昌,也就是粤汉码头和中华码头之间的,基本 八到十五分钟一班,票价两元 ,晚上八点一直到十一点都还有夜班轮渡,
4. 武汉民国游轮知音号
进入知音号五福路码头之后,就进入了一段浓浓的民国风情,还会有演员和你互动。然后在趸船上,引导员会将观众分成三组,每一组将开启不同的游览路线。
观看的内容是一致的,但先后顺序不太一样,由此每个人对剧的感受和体验也会不一样,很精彩的过程。 《知音号》是第一个在国内城市中心区域打造的实景演出;是首部长江上的大型实景演出;是情景互动体验式的演出;是长江上最大的漂移剧场、移动城市博物馆。《知音号》没有固定的观众座位,观众是在行走参观的过程中融入整个剧的表演中的。演出随着观众脚步的移动而变化,让观众置身于演出之中,成为演出的一部分,演员们生动的表演配上动人的音乐,让人陶醉不已……观众即演员,处处是体验,是《知音号》全新的演艺形式。《知音号》的故事发生在船上,然而演出和观看的过程,从上船之前就开始了。这艘复古游轮连接了过去与今天,船从200来米的老码头驶出,叫卖、喧嚣一切都是过往的样子。
拿一张旧船票,持一张旧报纸,兜里揣着旧时候的钱币。
观众从登船的那一刻起,就走进了一段过往的时光,又开始了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。
整艘船都是戏剧上演的舞台,三层各具特色的船体空间,灯火通明的主甲板餐厅,浮沉晃动的近百间客房,勾勒了一个漂浮在水上的戏梦空间。
与传统剧场演出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的体验不同,观众可以在内部自由行动,体验在船内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。
你可以踏进客房舱门,打开屋内的衣柜。选择一件符合舱内氛围的服饰替换上身,甚至化上妆,穿梭于每一间客房,在吧台休息喝杯小酒;可以翻看船舱桌上泛黄的书信、触摸老旧的家具摆件,抬头透过舷窗,说不定会看到一个剧中人站立甲板之上,仿佛回忆这里的故事;还可以远离人群,坐在船舱的床上回味这一切。
一切都仿佛是活的,都与观众每刻的呼吸与体验紧密共生。船上的每一个场景还暗藏着故事的线索。整艘游轮被打造成一个梦境般的多维空间,演员们各奔东西,观众观看追随,分散的线头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叉重叠,在不断选择、转移、放弃、思考之后,观众似乎越来越靠近故事的真相。然而此时,真相也许并不再重要,甚至故事本身也不再重要。要体验的不仅是一段故事,也是一段与历史、与诗意联系的想象。
计时的方式在船上被重新定义,过去、今天和未来通过一艘船、一段旅行相互勾连。
5. 武汉江上游轮
嘉陵江水运可达南充、重庆,据说因为河边有一大石貌似石磨盘而得名。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那大石上,似乎在心情缅怀这种情节。
不知是为了石盘保存相对完整的悠悠古街,或是烈士王璞、王平凡英勇的事迹,那个周末我们就投入了石盘的怀抱,去感受老街古镇的风情,去聆听英雄的故事。
码头上停靠着一排客船,不远处一叶小舟,恣意的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,静静的,它们都在等待着主人或是客人。
终于有船靠岸了,行色匆匆的人们,背东西的、扛东西的、挑东西的与上船的人擦肩而过,紧张而不凌乱,都相互的礼让。偶尔有中午喝了二两,看到我们,述说着没修桥,过河一千里的无奈。
看到老人上船步履蹒跚的样子,挺是为她担心,可担心归担心,老人几乎天天这样,也习以为常了。老人告诉我们,江对岸的凉亭,天天有人打扫,一扫就是几十年。我们决定去看看凉亭,去看看守护凉亭的老人。
上得船来,大家都自觉地穿上了救生衣,你帮帮我,我帮帮你,那份相逢未必曾相识的关爱油然而生。让你想到白蛇传的歌词,十年修得同船渡,那都是缘份使然。白茫茫的,看不到岸,让内陆人氏产生没见过海的豪迈“乘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;也想起古人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,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”的追溯。
船老大在这嘉陵江上已经推过河已经几十年了,从最早的小木船到现在的机器船,黝黑的皮肤刻画出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的日子,一脸认真的注视着前方,紧握着手中的舵。
船至江心,在一片茫茫雾中,看到打渔的小船疾驶,心里一阵感动“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”,虽时至隆冬、虽江上雾浓,江上讨生活的人啊,仍然行色匆匆。透过船窗望去,每隔几分钟就驶过的吸沙船,那里装的是沙也不是沙,分明是辛勤汗水,分明是兑换的现钞,更是一家人,一个集体的幸福生活。
凉亭修在高处,依着参天黄桷树,所以冬暖夏凉,故而得名。修建于康熙年间,现已维修多次,凉亭里有一个简易厕所,方便候船的人们,现在依然在发挥它的作用。离开凉亭200米的地方,我们问到了它的守护人彭代万,如今已经78岁,他不家,他的爱人给我们说了他守护凉亭几十年的事迹,不为名不为利,只为乡里乡亲得便宜。大爱如此,可歌可泣,希望爱可以传递,故以文记之。
船靠岸,人分散,各自回家,背的、挑的、扛的是满满的幸福。据说两岸间修桥的事是纳入了政府的考虑的,可想不久的将来,两岸间不是船行而是车跑,人们生活将踏上快车道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