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我们家乡淮南市被规划为三线城市了,也为了不污染环境,禁止放烟花爆竹。大街小巷里也看不到卖烟花爆竹的。
小时候过大年家家户户都放鞭炮。唱大戏、听大鼓书,大鼓书大多是古代小说,如:《岳飞传》,《杨家将》等。大鼓书有说有唱,还有口技,说大鼓书的卖艺人会学各种动物的声音,马蹄声、风声、各种人说话的声音都学的很像。一边敲着大鼓一边有声有声的说唱。过去说大鼓的卖艺人的到处跑,只是为了混口饭吃,现在我们家乡也看不到说大鼓书的卖艺人了,可能已经失传了吧。小时候过大年全村人敲锣打鼓、扭花鼓灯、花鼓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贴春联贴窗花的习俗还是一直流传的。我们家乡过大年,家家户户大门前挂上红灯笼,红灯笼晚上不熄灭,一直亮到早晨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,饺子是过年一定要吃的,过年不能喝稀饭,一定要吃鱼,象征着年年有余。小孩给长辈们拜年磕头,长辈给晚辈们红包。小孩子们年三十晚上打着灯笼,吃着瓜子,花生,糖果。大人们会看春节晚会,有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牌,看谁赢,赢的人新的一年运气会很好。
大年初二会走亲访友,互相恭贺新春,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!
?我老家江苏南通,毗邻上海,江海之滨,春节的习俗主要有:
?蒸馒头
?一般每年除夕的前几天,就要开始蒸馒头了。其实与其说是馒头,不如说是包子,因为馒头里一般都是有馅的。
?蒸馒头的时候,都要在前一晚把面揉好,闷在缸里发酵一夜,第二天天没亮就要起床,再包馅料,上笼屉蒸熟。等金鸡报晓、晨光满地,一笼笼的馒头就新鲜出笼啦。
?蒸年糕
?蒸馒头的同时,也会顺便蒸个年糕。这种年糕和那种小椭圆形的年糕不同,它通常体积比较大,用糯米制成。在准备下锅蒸熟吃之前,要把它们先切开。
?馒头干
这种东西叫“馒头干”,也是在蒸馒头时同步进行的。做法很简单,只要把面团拉成宽些的长条,蒸熟后,用刀一片片切开就可以了。它是粥和咸菜的好搭档;还可以放油锅内煎炸,又脆又香,也别有一番滋味。
?熏腊肉 制香肠
?过年,怎么能少得了大鱼大肉呢?每到年关,南通家家户户的阳台上,挂满了各种自制的腊肉和香肠。只是,千万要挂得高些喔,谨防猫儿偷腥哪!
?祭祖
?民间的说法叫“烧经”,南通人除了“三大鬼节”要祭祖外,冬至、小年、新年也要烧经祭祖。小编家每年除夕中午,桌上都要先摆上饭菜、蜡烛,磕头拜祖先,然后再烧冥纸,请各位祖宗回家吃团圆饭。一系列程序完成后,才能正式开始吃午饭。也有一些讲究的人家,会亲自去扫墓。
农村老人去世,有什么样的习俗?过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一百天”吗?
俗话说“十里不同分,百里不同俗”,我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,哪怕是在丧葬这方面,虽然大致相同,但是其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小细节。就拿“烧七”来说,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讲究。
在我们本地来说,“烧七”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,从逝者离世的当天开始算起,每隔七天为“一七”作为一个祭日,要做到七七四十九天,分别为“头七”、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、“四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六七”、“末七”。其中“头七”、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末七”四个祭日是比较重要的。
除了“烧七”之外,还有周年,我们这边讲究“头年”、“三年”和“十年”,其中比较重要的是“三年”,“十年”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缅怀一些逝者,表达一下子孙孝意。
之所以“烧七”和“三周年”在丧葬文化中比较重要,是老辈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,虽说人死如灯灭,但魂魄依然存在,需要时间才能慢慢消散。其中七魄每隔七天去一魄,“七期”过完则魄尽,而三魂则需要每隔一年才能消散一个,所以三周年的时候则魂尽。
至于“百天”在我们这边更多指的是孩子新生的一种风俗,指孩子出生一百天之后,主家会请亲朋好友来吃饭,给孩子祝福,希望新生孩子能平平安安。
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吧?仅以所知为例,谬处请指教。老人去世后,家人所做第一件事应该是告知亲友前来吊孝。只要条件许可,在外的亲友接到音信都会及时赶回,参加老人的丧礼。
虽然大多数情况下,葬礼是在第三天举办,有时为了等待远方的至亲,也有五天、七天才办的。
至于说丧礼上的各种忌讳风俗,就按各地的风俗来办。比如,我们这地方,如果需要请家族以外的人来帮忙,孝子要上门磕头去请;舅舅家假如离得不是太远,孝子也要亲自上门磕头报丧,特别是母亲去世。不然的话,碰上不讲究的舅舅妗子老表,是要找茬的,要不在出殡当天有意来晚,要不挑剔这不好那不好,总之不让你好好办事,得经过好多人说合,等他架子拿足了、时间也不早了,才会同意继续办事。
当然,有意找茬闹事的毕竟不多,毕竟还要办事,亲戚以后还是要继续走着的。也有意外,说件奇葩的事情。老家东边庄上有一女性老人去世,孝子也亲自到舅舅家磕头报丧。到了办事那天,孝子的舅舅一家人是百般挑剔,不是说孝子平时对母亲不孝,就是给死者穿的衣服太少。无论大家怎样劝,就是不听。眼看天要过午,再不出殡,用农村人迷信的话说是要不利于后代的。孝子恼了,拎着哭丧棒对着他舅舅搂头就打,大家一看赶紧闪开,没有一个人上去劝劝。那个当舅舅的一看情况不好,一溜烟跑了,连酒席也没坐上。接下来,顺顺当当地把丧事办好了。听说,都过去几年了,两家人还没有来往,这门亲戚怕是今后不走了。
还有,一般情况下,烧五七的多些。五七和办正事当天是一样的招待,不同的是,来烧五七的亲友只许带些食品、饮料、纸炮来。
原先都是出殡后隔七天烧五七,现在也改革了。因为大家都在外地发展,很少有人能在家里呆上这么多天。所以呢,改在出殡后的第二天办,也省了大家的很多事。
至于说,三七、百天,那是孝子自家的事了,有时连同宗同族的堂兄弟堂姊妹们也不通知了。